—紀念黃信介逝世20週年
一
從1895年到1995年,百年台灣,就政治發展而言,經歷三個年代,一為「先覺者的黃金十年」,二為「台灣的悲愴年代」,三為「爭取民主的年代」。蔣渭水是「先覺者黃金十年」的指標性人物,黃信介則是「爭取民主年代」的代表性人物。
二
1920年代的台灣近代民族運動,本質上,是進步與反動之爭,是順應時代潮流與違背時代潮流之爭。這是台灣近代先覺者,在世界思潮的影響下,為反抗日本統治階層的優越感和民族差別政策,所進行的包含有文化、教育、社會、經濟、政治的公義與平等要求的民族運動。
從1921年到1931年間,在先覺者的推動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合、新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工友總聯盟、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共產黨,都先後或同時在臺灣歷史舞台上出現。在這十年間,臺灣歷史上不僅出現第一個最大的農民團體,第一個最大的工會組織,也出現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社會在先覺者經由不同抗日團體所舉辦的文化演講與巡迴演講的啟蒙、深耕、激勵與帶動下,更經歷一次史無前例的全面洗禮,先覺者共同創造了臺灣歷史上的黃金十年。
在這黃金十年,先覺者從初期的大同團結到1927之後走向分裂,隨著1931年蔣渭水大眾葬的進行,也幾乎同時唱出輓歌。先覺者先以熱情與理想,點燃這一黃金十年的火炬;繼以智慧與勤奮,為此一黃金十年尋找出路;終以決心與犧牲,為此一黃金十年鞠躬盡瘁——這三部曲代表臺灣近代真正站在第一線抗日先覺者的真實面貌,而蔣渭水正是這三部曲的典型代表。
在十年如一日的奮鬥過程上,蔣渭水先後創立臺灣文化協會、「做了民報褓母」、成為臺灣民眾黨實質領導者,也是工友總聯盟的「產婆」。經由這四大志業的推動與影響,40歲齎志以歿的渭水,被公認是「黃金十年」「政治社會運動第一指導者」。
三
二次戰後,由於二二八所帶來的「創傷」,臺灣歷史走過一段漫長而陰暗的幽谷。從1947年2月到1987年7月(解嚴),至少經歷一個世代以上的歲月,臺灣歷史才漸漸從冬眠中甦醒過來,展現春天的氣息。
在戒嚴體制下,國民黨實行一黨專政,不容許政黨競爭的形勢出現,因此當「自由中國」所代表的知識分子準備和具有草根性的無黨政治人物,進行有組織的結合時,國民黨便逮捕雷震等人,籌組中的中國民主黨胎死腹中。
1977年的五項地方公職選舉,因中壢事件使黨外在省議員與縣市長方面獲得兩成左右的當選席位,黨外力量大增。1978年底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黃信介以終生不必改選立委的身分,甘冒風險與犧牲,出面籌組全國性的黨外人士助選團,成立黨外競選總部,提出黨外人士共同的政見,並負擔一切費用,這是黨外民主運動史上的一項創舉,黃信介也因而能在群雄並起的黨外運動中逐步奠立「黨外共主」的形象與地位。
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美麗島》雜誌與美麗島事件,都具有重大的指標意義,兩者息息相關,又影響深遠。
黃信介為《美麗島》雜誌發行人,《美麗島》只發行四期,第四期也是最後一期,發行量高達14萬本,這是迄今任何政治月刊尚無法打破的空前紀錄。
《美麗島》不只是一份刊物,更是一個政團。政團的大家長為黃信介,決策核心為「五人小組」,社務委員、各地分社及服務處代表地方組織單位,所以實質上,美麗島政團已走向政黨化,是一個「沒有黨名的黨」。
1979年的美麗島大審,被告有51人,包括軍法、司法與匿藏案,共判刑兩百零八年八個月加一個無期徒刑。這是1960年代以來迄今,被告人數最多、判刑又最長的一個政治案件。黃信介列「暴力叛亂犯」之首,判刑14年。
1986年9月28日下午六時六分,組黨發起人會議主席費希平宣布「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此時點距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政黨,由蔣渭水促成的台灣民眾黨成立(1927年7月10日)約60年。民進黨今年已33歲,共產生12位黨主席(代理、代行者不計),其中五位為美麗島政團,包括黃信介、及「五人小組」的姚嘉文、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四位為美麗島辯護律師,包括江鵬堅、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美麗島政團與民進黨的關係實是血肉相連。
四
從黨外的發展歷史來看,黃信介實在比任何一位民進黨主席有更深厚的感情、體認與貢獻。在任內,他致力解決黨的財務危機,努力建立黨的典章制度,採取黨內初選制,融合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在國會全面改選和總統直選的吶喊中,他走到第一線帶頭靜坐;同時卻又排除萬難,力主參加國是會議,並以民進黨所提出的「民主大憲章」為基本架構,廣邀海內外在野人士,組成在野改革聯盟,終使國是會議接受「總統由公民選舉產生」的共識。國是會議之後,黃信介更召開台灣民主運動史上包容性最廣、統合性最大、位階性最高的人民制憲會議,並提供一部具代表性、整合性,又能反應時代脈搏的台灣憲法草案。在民進黨「開門制憲」、堅持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的要求與壓力下,國民黨終於放棄「委任直選」,而接受「全民直選」,這是半世紀以來中央憲政制度影響最深遠的一項改變。這項「政治創新」,從1996年第一次總統直選實施以來,已歷經20餘年,經過六次總統大選,產生四位民選總統,經歷三次政權和平轉移,在第三波全球新興國家民主化改革的浪潮中,台灣已成為一個典範。
為展示具有執政能力,黃信介在民進黨主席任內,更舉辦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國民間經濟會議。於1991年邀請五十多位國內財經學界的中生代菁英與會,會後更出版全國民間經濟會議實錄《公平》、《開放》、《現代化》、《台灣新紀元》四冊,全集約六十二萬字,這是民進黨空前的大手筆。黃信介說:「這是本黨第一次舉行這樣的會議,是本黨關心經濟問題的重大突破,也是有意角逐執政的重大宣示。……我希望本次會議的舉行,能為今後政黨競爭的良性互動建立一個模式,能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展開一個新里程。」饒有意思的是,在其後第一次政權輪替(2000年)與第二次(2008年)的過程上,此次與會的50多位中生代學者,不少人都先後成為總統府座上賓、或行政院部會首長、或立法院立法委員,其中,蔡英文為現任總統,林全擔任過行政院長。
從1979年美麗島事件到1999年黃信介病逝,二十年間,從黨外時代所提出的各項訴求,包括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民選、確保言論結社自由、解除黑名單、解除政治禁忌等,皆已一一實現。黃信介於美麗島事件20週年前夕離開,就好像英國首相邱吉爾於悼念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時所形容的:「他聽到了勝利的聲音,看到了勝利的翅膀。」黃信介以一介平民,歷經三十多年的艱辛奮鬥,在推動黨外運動從抗爭走向執政的奮鬥旅程上,從黨外共主到美麗島大家長到民進黨主席,堪稱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第一領導人。
五
由於所處大時代背景的不同,蔣渭水和黃信介兩人的命運有相似的,更有不相似的。
台灣民眾黨,正如曾為民眾黨黨員,二戰後當過立法委員的何景寮所說,「絕不能夠以普通政黨自居」,而是「有其特殊任務的政黨」,「其目的需謀台灣住民全體的利益,於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教育上,自當為全體住民求得自由和平等,以此為其奮鬥的精神。」這也就是蔣渭水所宣稱的:「我理想中的民眾黨,…是要達到『黨是台灣人解放運動的總機關』的目標,才能確實替台灣人謀解放,圖幸福。」
長期以來,從黨外到民進黨初期,一直是領導國內突破戒嚴、黨禁,報禁的主要力量,也是領導國內以制憲來改造憲政體制,並結束老法統的主要力量。但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特別是台灣民主化與國民黨台灣化的發展,從黨外到民進黨初期,固然仍扮演「具有特殊任務的政黨」角色,但要求民進黨從抗爭走向競爭,並以一個「普通政黨」角色,接受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是殖民地時代的民眾黨未曾有的遭遇,也未曾有的機會。綜觀蔣渭水一生,作為殖民地的悲哀,他所領導的民眾黨不但始終必須以「具有特殊任務的政黨」自期自勉,而無法邁向「普通政黨」,最後甚至還在悲壯聲中遭到總督府解散。而黃信介則在被囚禁八年之後,隨者假釋出獄,解嚴宣告,他抓住歷史機遇,將「早產兒」的民進黨,從抗爭引導走向競爭,進而走向執政。黃信介逝世後108天,2000年3月18日,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
1987年5月30日,黃信介與張俊宏獲假釋出獄,剛成立不久的立法院民進黨團,為他們舉辦〈鑼聲若響〉的「重返美麗島」巡迴演講。8月18日,首場演講在宜蘭縣羅東鎮公正國小舉行,由我主持,黃信介在被關了將近三千個日子後,第一次公開闡釋「美麗島精神」。他說,「美麗島精神,第一點,是大公無私,為眾人來打拼;第二點,是同志要有同志愛,同志如果沒有相愛,怎麼會有辦法愛別人,因此同志要有同志愛;第三點,是大家團結和好;第四點,是要跟國民黨對抗到底;第五點,是一切為台灣、為同胞;第六點,是要培養新生代,才能夠繼承民主薪火。」同時,他也強調從政的目的,「因為我是台灣人,我愛我的台灣同胞,我愛我的台灣鄉土,從而投入政治,從政的目的就是我愛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過著安居樂業、幸福美好的日子。」「從政的人要實實在在、為了父老、為了兄弟姊妹營造安心的生活、快樂的生活,讓每個人有人格、有尊嚴,這是做為一個政治家必須努力的目標。」
這樣一種呼喚與期待,和蔣渭水在「黃金十年」期間,發現「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並且為了「台灣人的台灣」這塊土地及土地上「全體台灣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的解放」,發出台灣人的聲音,提出「台灣人的要求」,而不斷「前進」的吶喊與精神,實有著超越時空的呼應與連結。不僅如此,蔣渭水與黃信介兩人,終其一生,也有著相似的命運,他們都與統治者的「權力」保持著距離。
從「文化頭」到「民報褓母」,從領導「具有特殊任務的政黨」到催生成立台灣最大的工人組織,蔣渭水更像一個啟蒙者、文化推手、政治社會運動家,他始終站在統治者權力的對立面,作為殖民地被壓迫同胞的代言人,蔣渭水始終被統治者的權力所壓抑。
從黨外人士到黨外共主到美麗島大家長,為了替被統治的同胞爭取應有的權益,黃信介長期站在統治者的對立面,也長期被統治者的權力所壓抑;及擔任民進黨主席,黃信介開始引導民進黨從抗爭走向競爭之路,最後民進黨更走上執政之路。不過,黃信介雖然比蔣渭水幸運,可從體制外的抗爭者走向體制內的競爭者,但他們兩人均未曾成為體制內的執政者,他們始終與執政者的執政權力無緣,既未曾品嚐執政者的權力滋味,也未曾心領神會執政者的權力奧妙,更未曾踐行執政者濫用權力的傲慢與腐化。
1931年蔣渭水逝世,經由我長期的努力,以及陳水扁的接受、馬英九的積極參與,到20、21世紀之交,長期為國人所遺忘的蔣渭水,已成為國人同胞不分黨派共同尊敬與懷念的台灣先賢。黃信介於1999年病逝,逝世時國內對黃信介的評價已和美麗島事件爆發時大不相同,時任總統的李登輝,雖然在2000年1月3日黃信介追思紀念會上,稱黃信介為「台灣精神的真正代表者」,「在台灣歷史的長流中,可說建立了一個偉大的紀念碑」,但黃信介似乎還沒有成為國人同胞不分黨派共同尊敬與懷念的政治領袖。2019年11月30日,黃信介已逝世20週年了,這位「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第一領導人」,似乎也該如同日治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第一指導者」的蔣渭水一樣,受到國人同胞不分黨派共同的尊敬與懷念。這樣的歷史時刻應該早日到來。
延伸閱讀
●風傳媒黃煌雄專文:從蔣渭水到黃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