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新的旅程:台研會→TSE 首頁 > 台研焦點 > 新的旅程:台研會→TSE

 

堅韌生命的故事

 台研會30年來的腳步,代表著台灣具有堅韌生命的動人故事。

 1987年7月,蔣經國宣布台灣解嚴;1988年1月,蔣經國病逝,1988年3月,台研會成立。台研會成立的時候,政治戒嚴雖然已告解除,但戒嚴時代所遺留的許多後遺症,包括心理上、倫理上、道德上、價值上,都不斷激盪著解嚴之後的台灣社會,這便是台研會成立的特殊時代背景。

 台研會不是有權勢者基於特殊目的所成立的基金會,也不是有財富者基於個人或者慈善目的而成立的基金會;台研會是創辦人黃煌雄在第二度擔任立委時,體認到自己也許可以做一些他在研究生階段希望有人來做、當時卻沒有人做的一些事情。在這種單純的動機驅使下,他邀請四位中生代的企業家共同出資三百萬,創立了台研會,並經由與中生代知識分子以及更多新生代年輕學生的共同探索,一步一腳印走出30年成長的真實故事。

 明年,2018年6月,台研會將和長風基金會、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英國倫敦政經學院IDEAS、新加坡大學東亞所、台灣大學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在台北共同舉辦「From the Western-Centric to Post-Western World: In Search of the Emerging Global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這將是一場意義深遠的國際性會議,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印度、日本、中國大陸以及台灣的一流學者專家,將在兩天的議程,共同探討後西方世界21世紀全球秩序的可能發展。

 這場可能是台灣自1990年代舉辦全球第三波民主化國際性會議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一場國際性會議,也代表台研會新旅程一個有意義的開始。因為這場國際會議,不僅符合台研會宗旨所提及的:「增進對人類文明的探索與創新,加強文明多樣性的對話與包容」;「深化台灣選擇與中國模式的文明對話,以增進兩岸和平、合作與發展」;同時也為台研會另一宗旨:「在台灣,為亞洲、東方與人類創辦一所引領世界與歷史思潮的學術殿堂」,開啟一扇機會之窗。
 

倫敦、費邊社與倫敦政經學院

 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國祥,和現任政治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建綱,兩人均為LSE政治學博士,共同撰寫〈夢想的落實:在學院探索知識,用所學改善社會〉一文,在文中提到1895年,英國費邊社的核心成員Sidney Webb、Beatrice Webb、Graham Wallas、George Bernard Shaw等人在「溫和改善社會」的使命感敦促下,以該社成員所遺贈的兩萬英鎊為基金,創立了今日享譽國際的一流學府倫敦政經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時常簡稱為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或The LSE)。

 他們以本身在LSE求學的經驗,深刻體驗到LSE的「入世哲學」:  

 自1895年創校至今不過120餘年的光陰,倫敦政經學院所享有的學術地位與社會影響力卻絲毫不遜於牛津、劍橋等傳統名校,甚至屢屢在大學排名中超越兩者。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在於倫敦政經學院所信守的入世哲學,使它不以獨重理論鑽研與建構抽象知識的經院自居,反而對於英國本地與國際社會展現出濃厚的實踐關懷。倘若漫步於牛津、劍橋時常可以得到有利於沉思的靜謐,穿梭在倫敦政經學院的校區間,所感受到的則是此校與倫敦這個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文化的城市之間,不論在形體上或精神上毫無縫隙的接軌。若要更正確地評估倫敦政經學院的影響力,我們就必須提到,此校擁有全英國各大學中最高的國際學生比例,來自全世界150餘國的學生佔此校學生總數高達七成。這意味著,倫敦政經學院不僅在英國與歐洲是社會科學的學術重鎮,它的影響力更隨著國際學生的學成歸國而在全世界開枝散葉。

 

台灣、台研會與台灣政經學院

 由於曾國祥曾參與1990年代台研會的憲改工作,他的LSE之旅,讓他很自然想到費邊社與LSE的關係,也讓他想起台研會以及台研會的未來:

 120年前催生倫敦政經學院的改革熱情與寬宏視野,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開始,亦漸漸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醞釀、滋長與茁壯。台灣研究基金會於1988年創立,近30年來,以台研會為平台而相互結識、交流與議論時事的社會科學青年研究者不計其數,在台研會的培育下,這些研究者今日多在國內各大學、研究機關與社會企業中擔任重要的職務,發揮穩定社會、培養新一代年輕人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影響力。就如同費邊社所採行的溫和改革路徑,台研會重視人文與社會、捍衛民主與人權、追求正義與包容多元價值、致力於生態永續發展、促進台灣與中國和平對話等核心價值,今天也在社會各個領域中被傳播、講授與深化。

 創立於解嚴之初,經歷學運、憲改、政黨輪替、兩岸關係交迭更替,台研會如同費邊社一般,始終以溫和改革為手段,善盡我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社會責任。在凝聚國內社會科學研究學者與學生的能量之後,台研會也走向國際,在美國哈佛大學與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舉辦研討會,就台灣相關議題廣納國際學者的觀點,同時也為台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與台研會蓄積更豐富的論述能量與研究視野。今天,在台研會邁向下一個30年之際,我們對於自身的社會責任只有更嚴謹的承諾,除了兩岸關係永續性的和平發展、促進更正義與包容的社會、民主法治的深化與健全化之外,台灣與英國及世界各國相同,都正面臨著氣候變遷、能源耗竭、世代正義、價值衝突與財富分配不均等諸多當代議題的險峻考驗。在這個歷史時刻,台研會就如同19世紀末的費邊社一般,缺乏資金的奧援、沒有校舍與設施,但在歷史使命感的敦促下,基於民族尊嚴以及對於永恆真理的追求,期許以建立台灣政經學院The Taiw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The TSE)為目標,冀望為台灣永續培養社會科學的一流人才,並使台灣的社會科學研究能夠躋身世界頂尖大學之林。




跨世代的新旅程

 2008年,台研會創立20週年,在〈讓我們來共同築夢〉一文,黃創辦人寫道:

 放眼當前世局與歷史潮流,東風正日益飛揚。中國雖然快速崛起壯大,但由於政治體制所限,很難完全鬆綁創辦這樣一所政經學院(LSE);台灣的政經環境在這方面具有優勢,台研會與新生代有著特殊的「革命情感」,兩者更有著長期的共同追求,如果台研會能抓住這種機運,珍惜足以代表整個世代的人才資產,並將這些可貴的資產結合在一起,共同築夢,一如費邊社與LSE模式,來籌辦台灣政經學院(TSE),這不正是一個豁然開朗、水到渠成的夢嗎?從登記基金一百萬開始,走過20年風雨歲月的台研會,能否在完全沒有資金、沒有校園、沒有建築物的條件下,基於一種歷史使命感、一種民族尊嚴、以及一種對永恆真理的追求,來創辦一所以躋身於宇宙學術殿堂為己任的台灣政經學院,將是今後最大的考驗。2013年,在台研會創立25週年的紀念影片,黃創辦人更強調這是需要「跨世代」共同接續才能築成的「夢」。

 當費邊社開始嶄露頭角時,主要的草創成員只是30歲左右的青年;30年來,台研會所連結的中生代與新生代成員,他們的學術影響力正蒸蒸日上;而台研會與國際學術單位的連結早已啟動。相對於費邊社後來為人類留下LSE的先例,台研會是否也能為人類留下屬於東方、亞洲和世界的台灣政經學院(TSE),能為台灣歷史創立與LSE相提並論、東西相互輝映的TSE,將是台研會今後如果要展現存在意義所面臨的最嚴肅課題。

 30年來,台研會結合「跨世代」、「跨學科」人才,在許多有志者出錢出力的支持下,走過一萬多個風雨歲月的日子。雖然「那美好的仗,我們打過了」,但就像從「費邊社→LSE」,我們還有從「台研會→TSE」的新旅程。台研會在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新旅程上,希望可以邀請更多有志者同行,共同書寫又一個「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堅韌生命的台灣故事。


延伸閱讀:

●曹永和、吳密察〈築造百年大業─期待台研會下一個二十年〉PDF下載

●曾國祥、陳建綱〈夢想的落實:在學院探索知識,用所學改善社會〉PDF下載

●黃煌雄〈跨世代的新旅程── 一項嚴肅的籲求〉PDF下載



台灣研究基金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303號12樓之1
12F.-1, No. 303, Dunhua N. Rd., S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5, Taiwan (R.O.C.)
TEL:(02)2547-5686
FAX:(02)2547-5696